浅析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策略

摘要:在幼儿教育中,教师组织趣味化、艺术化的游戏教学活动,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,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,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,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。因此,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,应当积极营造游戏教育的氛围,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,有效地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,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。

关键词:幼儿教育游戏化教学策略。
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明确指出:“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。”这一定位,明确了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,同时也为幼儿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。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,利用游戏的教学形式,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和资源,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,促进幼儿整体、和谐、主动、健康地发展。游戏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。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教育游戏活动,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和参与兴趣,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知识,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。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,结合幼儿的认知结构,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游戏活动,有效地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,让幼儿在愉悦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。

一、幼儿教育游戏化教学的作用

1.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

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,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,是幼儿教师的职责。立足《3—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》:健康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,而这里的健康,不仅是身体健康,更是心理健康。在幼儿教育中,游戏活动的开展,是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。一方面,游戏活动,一般以集体活动为主。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的过程中,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。如在体育锻炼中开展游戏活动,有利于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,促使幼儿身体健康发展。另一方面,游戏活动,以规则为准绳。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,必须遵守游戏规则。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,促使幼儿的健康发展。例如,在幼儿游戏活动中,益智类游戏“串珠子”游戏:将全部幼儿平均分成四组,每组30粒珠子,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进行串珠子比赛,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。这样的游戏活动,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、合作意识,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,进而达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。

2.有利于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

近年来,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教育心理,使得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,继而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存在。这种“小学化”的幼儿教育模式,背离了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正确轨道,对幼儿的成长危害是极大的。在幼儿教育中,教师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的开展,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认知,促使其语言、健康、协作、艺术等能力的成长,能够有效地规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,促使幼儿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。

3.有利于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,提高学习效率

幼儿园阶段的孩子,年龄集中在3-6岁,正处于好动、好玩的阶段。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,模仿是其学习和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。很多幼儿喜欢模仿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行为、语言等,模仿的过程,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。在幼儿教育中,教师有目的、有意识地开展游戏活动,有利于改变单一的说教式模式,活跃课堂氛围,同时能够快速地调动幼儿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。例如,午休结束之后,很多幼儿仿佛都没睡醒,一个个打着哈欠坐在座位上。这时,如果教师采取严厉的说教模式,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效果,而如果教师采取游戏活动的形式,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,瞬间能够达到消除困倦、提神的效果。如让全体学生坐在板凳上,围成一圆圈,学生互相搭着肩,随着音乐节奏、口号来做向左、向右、向前、向后四个循环动作,这样既可以活动学生的肢体,又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,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开展奠定基础。寓教于乐,学习效率大大提高。

二、幼儿游戏化教育的有效策略

1.积极营造游戏教育的氛围

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,主要是针对教育幼儿而言。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,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育游戏,激发幼儿学习兴趣,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。因此,教师在开展教育游戏的过程中,应当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规律,积极营造游戏教育的氛围,激发幼儿的游戏活动兴趣。例如,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听声音记数的能力,训练幼儿的注意力以及心算能力,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活动“摇铃铛”,首先由老师拍手,让幼儿跟随老师拍,引起幼儿的注意,然后问:“老师拍了几下”,幼儿面面相觑,因为很多幼儿尚未建立数数的意识;然后老师:“好,小朋友们注意了,老师现在拍手,拍完有小朋友说正确的,有奖励的哟”,幼儿兴趣盎然,在老师拍手幼儿回答正确之后,教师就可以通过敲铃铛的方式进行,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敲铃铛。本游戏的目的,主要是训练幼儿的注意力以及听声音计数的能力,对小班的幼儿注意力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
2.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,并且适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

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,要注重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,不能因玩而玩,而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游戏活动,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。例如,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,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的开展,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:如针对“不要给陌生人开门”的问题,幼儿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幼儿,分别扮演“小兔子、大灰狼”等,结合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是否开门的问题设置场景,让幼儿扮演角色。这种真实场景的角色扮演,能够让幼儿更加懂得如何自我保护;又如,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,如体育锻炼时,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,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。如在体育锻炼中开展“老鹰捉小鸡”的游戏活动,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,同时也有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。

3.积极创新游戏形式

现阶段幼儿园教育形式较为单一,不能满足当下多元化的教育需求。因此,在幼儿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活动显得至关重要。虽然游戏活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,但是,过多的重复、游戏活动的单一,也会让幼儿丧失游戏兴趣,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。为了有效减少幼儿的厌倦感,幼儿教师需要持续完善教学资源和游戏资源,把游戏活动中的内容、结构、主题等进行相对应的改造与升级。与此同时,还需要将幼儿的爱好与游戏类型进行有机的结合,深层次挖掘与开发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活动,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游戏活动的真正价值,将游戏活动良好的结合到日常教学中。

4.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,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

教学手段的更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条件。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为教师教学配备了多媒体设备,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寻找到更多教学资源,通过视频、图片等多种行为,刺激幼儿的听觉、视觉、感觉,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。游戏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,如音乐、示范性视频等,给予幼儿直观的感受,激发他们的兴奋点,并让他们参与游戏时更加主动。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游戏热身,教师从网络上寻找有趣的歌曲,组织学生活动,如围绕教师转圈圈,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,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等。随着音乐的律动,幼儿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,当气氛热烈起来,幼儿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,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。

综上所述,幼儿教师应基于丰富多样的游戏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,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,为幼儿打造融趣味、探究、实践于一体的游戏化课堂,将教育游戏有机地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,规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,促使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。

【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英山县县直机关幼儿园余昭霞】

相关知识

浅析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策略
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
浅议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
浅析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
论“教学游戏化”和“游戏教学化”
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论文(整理11篇)
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
游戏化教学,教学游戏化的定义
探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
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

网址: 浅析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策略 http://www.hyxgl.com/newsview388003.html

推荐资讯